Home » 近期文章 » 刊物 » 先读为快 » 宣教,是马来西亚浸信会神学院的“心脏”

宣教,是马来西亚浸信会神学院的“心脏”

受访:王美锺牧师(马来西亚槟城浸信会神学院院长)
采访、整理:又青

王美锺院长形容,“宣教”是马来西亚浸信会神学院(下文简称“马浸神”)的“心脏”。


18岁信主,就到大街小巷传福音,无论遇到大人、小孩、黑社会、流浪汉,都把福音传说一遍。隔年申请入读神学院,因太年轻被拒,接连申请直到21岁才入学。他清楚,是上帝的呼召临到他。毕业后,牧养教会的理念是:传福音的教会、开荒的教会,同时注重培训人传福音。

1995年,王院长第一次带领10名神学生到海外宣教;同年,他在神学院创办“超文化宣教培训中心”——以多元文化为资源,做多语言宣教培训。王院长说,神学院的位置有地理优势,上越南、柬埔寨、寮国、缅甸、泰国,再上还有中国;左边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南部有印尼,东部有菲律宾……超过世界半数人口,飞机几个小时就抵达。加上“人人可飞”的形势,只要能飞抵的地方,都成为宣教目标。

王院长说,为主见证从本地开始,直到地极(徒1:8)。他曾踏足、给予宣教训练或见证分享的国家有70多个,且一直有跟进后续情况。他说:“只要能有效地为复活的基督作见证,这就是宣教,是永远做不完的。”

他鼓励信徒海外宣教:“马来西亚的宣教士拥有更多优势,如:多元文化、语言,让我们的适应力更强。而且我们的护照能到许多国家,不必签证。”

全校上下参与普世宣教

“宣教不能只靠一个教会或一个宗派,而是基督整个身体,所有弟兄姐妹都要做。因此,马浸神推动的是普世宣教,所有老师、神学生,甚至行政同工、司机,都认同并参与宣教。”


他说,牧养与宣教息息相关——牧者必须有“宣教心”,才会持续传福音;宣教士必须有“牧者心”,传了福音,接着牧养。有的学生起先并没有宣教概念,但毕业后却满有宣教胸怀,到非洲、中东各国,成为差会主要领袖,以及海内外宣教推手。马浸神每年毕业生至少百多两百名,包括本地生和外籍生。


王院长说:“宣教士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呼召’,否则会以为‘一切都是美好的’。宣教士犹如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结出许多子粒来。必须如此道成肉身、义无反顾地‘埋下去’——这与‘只是去看看’截然不同。”


马浸神以三种方式宣教,即:商职(BAM-Business as Mission)、教育 (EAM-Education as Mission)、医疗(MAM- Medical as Mission)。他解释,除了少数国家(如:柬埔寨、泰国),许多国家都拒绝传教士。但如果宣教士以上述任何一种身份进去,就没问题。而这么做还可以赚取生活费,并同时用医疗、教育等祝福当地居民。


目前,中东国家是福音贫瘠之地,可分为:一、“绝对帝国”(完全不容纳基督教);二、允许但不欢迎,而且施压;三、法律上允许教会存在,但不允许向回教徒传福音。因此,进入这三种国家,需要另辟蹊径。


王院长说,近这几年就有6名当地宣教士殉道;还有一些国家,近来也较难进入,政府一旦发现便会遣返或警告,也会对付当地配搭的同工——这都是宣教士需要谨慎的。


为了整合国内宣教资源,王院长促成“马来西亚联合差传事工促进会”的成立。其中,涵盖全马各宣教机构、神学院的宣教部等约40个单位,群策群力,为开拓和推展海内外宣教事工掀开新的一页。

分享: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