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桂梅
中学时读过鲁迅的短篇小说《风筝》,提及他和弟弟之间原谅的事。鲁迅的弟弟小时候酷爱风筝,鲁迅觉得风筝是没出息的玩意儿,禁止弟弟放风筝。弟弟按捺不住,躲在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里偷偷制作风筝。鲁迅发现了,愤怒地把弟弟手中快要完成的风筝夺过来,折断、踩踏,转身离去,留下一脸茫然的弟弟。
多年后,鲁迅从一篇文章发现“玩具是小孩的天使”,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鲁迅想弥补当年的过错,他想和弟弟一起放风筝,但两人已成年。后来他和弟弟提起儿时旧事,鼓起勇气向弟弟道歉,他希望听到弟弟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他想弟弟若是说了,他便得到宽恕,多年来的心结也就松了。
“有这样的事吗?”弟弟惊异地笑着说,像听着别人的故事,什么也不记得了。
是不是负伤的弟弟不原谅哥哥,连提都不想?但这成了鲁迅的遗憾。他只能写到:“我还能希求什么?我的心只能更深沉重了!”
在教会的祷告服侍中,我们最常处理的就是“原谅”。
“原谅”,有时很个人,尤其当我们不放过自己时。
最近老二拿到她临床心理治疗师的准证,我和她聊起她STPM成绩公布那天的事,那天是我母亲安息的日子。我说外婆一向关心她,一定想知道她的成绩。老二说当天早上外婆7时多安息,她还没有去学校拿成绩,我听了流下眼泪。当年没有把生病的母亲照顾得更好,是我心里的痛。
如果说人生可以避免丧亲的痛,就如一个人暴露在狂风暴雨中而丝毫不被沾湿,那是不可能的。
夜里醒来,梦里都是过去的挫折和失败,我希望时光倒流,从头再来,无奈岁月不转弯,我们都回不去从前。
人很有限,都有难以原谅自己的时候。“真正的原谅,要回到神的爱里。”相信神、祂的爱能抚平我们的心里的痛。
恶者用罪疚感攻击我们,神不希望我们活在自责痛苦中。
彼得三次不认主,耶稣给他三次悔改的机会。他后来在五旬节讲道,众人听了扎心,信的人添了三千(徒2:36-41)。但他丝毫没有自鸣得意,他知道自己不过是一个蒙了恩典的负伤者。
彼得永远不会忘记,鸡叫时耶稣转身看他那一幕。“今日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他就出去痛哭(路22:61-62)。他为自己的亏欠自责懊恼,耶稣却看穿他的心;他得到宽恕,再站在人前讲道。
耶稣受难时,门徒惊慌失措,弃主而逃。三天后,耶稣复活,向他们显现,出现在他们当中。“愿你们平安”,耶稣没有指责他们的背叛,对他们说话还是那样柔和谦卑,并像平时一样关心他们有吃的没有(约21: 5-6)。
耶稣以柔制刚,门徒知道自己的软弱和过失已蒙赦免。耶稣托付他们:“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约20:21)门徒最终个个为主至死忠心。
彼得和门徒,都是蒙了恩典的负伤者。
负伤原谅容易吗?——耶稣是负伤的医治者。

莫师母请不要对自己母亲已安息的事耿耿于怀,因有天会再相见,原谅自己,珍惜当下,主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