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近期文章 » 刊物 » 先读为快 » 【专辑】本地华人教会与中国移民事工—— “我真难……”?(01.12.2024)

【专辑】本地华人教会与中国移民事工—— “我真难……”?(01.12.2024)

采访、整理:又青
“一开始我们并未特别关注中国群体,但后期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多……”
“刚开始面对许多挑战,教会又没人关心我们,很痛苦。”

“跟中国群体沟通不是那么容易,有时还要观察肢体语言……”
“这些压力都没跟教会说,没有合适的平台,也没有安全感……”

“他们习惯教会提供很多课程,但我们更注重如何把真理活出来……”
“讲台信息得不到喂养,一开始确实挺难受。”
受访:谭仁义牧师与魏国欣师母
谭仁义牧师与魏国欣师母
约十年前,槟城磐石浸信教会开始出现一些通过“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MM2H)移居大马的中国家庭。这些迁居槟城的家庭,都属于退休状态,当中有些家庭也在磐石教会信了耶稣。
2018年,教会开始出现好些较年轻的中国家庭,都是有年幼孩子的基督徒。他们因着孩子所受的教育体系与信仰层面的挑战,开始考量国外的教育机会。因着种种有利的条件,这些家庭选择来马,而磐石浸信教会因关键地理位置(附近有七至八所国际学校),也成了中国信徒家庭前来聚会的华人教会之一。
魏国欣师母
对于中国信徒,在一个多元文化背景的国家,要寻找一个与自己文化背景相似属灵的家,并不容易。另一方面,本土华人教会面对频频迁居到大马的中国信徒,在牧养的层面,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主内一家”,彼此相爱本不易,同蒙恩典的家人,就此展开了一段磨合之旅。

除了适应新环境,中国信徒们在盼望满足自身属灵需要的前提下,也积极物色合适的教会。因疫情,教会暂停一切实体聚会约两年;彼此接纳和相爱的磨合期,在恢复聚会后缓缓开始。

一开始,教会并未意识到,他们与初期到槟城的退休家庭的需求有所不同,也不了解他们对教会的期待,像是:中国教会有许多课程、主日长时间听道、崇拜后全天学习、敬拜严肃、衣着装扮保守等等;但大马教会一般证道深度有别,时长仅三四十分钟,而敬拜赞美相对活泼,却使部分中国群体不自在;加上文化差异、表达方式不同,如中国群体说话较含蓄委婉,这种小心翼翼的相处模式、期待与现实的差距、各种误解开始累积。教会中土生土长的华人信徒除了透过媒体认识中国文化,也开始对来自不同区域中国信徒的文化差异并他们的信仰背景感到好奇。虽然拥有同样的母语,但是双方在这跨文化的关系建立,免不了都戴着“有色眼镜”,以自身有限的理解能力,去认识、了解对方。慢慢地,双方关系逐渐出现张力,大家都不敢用爱心说诚实话。

有的中国家庭开始犹豫,是否另寻教会;而教会也开始咨询其他牧者,有的建议中国群体自己建立教会,也有的鼓励他们留下来。这期间,谭牧师也咨询曾经服事中国群体多年的韩国宣教士。他们都认为,既然本地已有中文教会,何不鼓励他们参与,学习彼此的文化,还能丰富信徒的教会观。这与教会的牧养理念正好一致,于是鼓励中国家庭留下来,一起接受挑战。其中有愿意留下的家庭,在经过磨合期后,目前已热心参与服事,成了新来中国群体与教会之间的重要桥梁。

谭仁义牧师
谭牧师也意识到,其中一个经常使中国群体困惑的,是“身份价值”问题——离开了祖国,他们需要面对“我是谁?要往哪里去?教会又是否接纳我?” 的挣扎。过去,哪怕在教会里,大家也习惯用带着强烈的分化意味——“中国人”、“马来西亚人”的称呼。如今,主内肢体都互相提醒:基督徒的身份乃是“天国子民”,把身份价值建立在福音——基督的身上——大家才能真正合一。

改观非一朝一夕,近年教会接连举办散聚跨文化事工培训、跨文化宣教讲座,以及教会家庭营、交流会等,除了厘清身份价值,也让中国群体有机会表达真实的感受和需要,化解本地信徒的猜测与误解,如:中国人有丰厚的财力、他们不必工作、他们只是暂时做客等等。爱的代价,需要不断磨合,经过多次努力,他们也慢慢“破冰”了。

据悉,磐石浸信教会自2014年开始以“恢复新约教会——家庭教会”的模式,更深入地训练门徒、牧养信徒。之前的小组聚会,也转型为“牧场”,主要透过每周的聚会,彼此关心代祷,情感交流,建立相爱相惜的主内肢体连接。对中国群体而言,牧场如家庭教会,使他们感到自在,有人关怀、聆听,彼此分享生命、表达感受。就在疫情前,教会就有一对韩国宣教士夫妇,透过牧场服事中国群体。在异地生活,牧场就成为中国群体属灵的家,在较小的教会单位,跟主内肢体建立密切的关系。有中国群体表示,在前期面对许多困难时,正是因为“牧场”才能坚持下来。

目前,磐石浸信教会有近三分之一属于中国群体。谭牧师认为,近年来教会在疫情后被迫面对跨文化合一的挑战,因此专注建立本土与中国群体关系的连接,难免忽略本土福音事工。如今本土与中国群体主内一家,不管是马国还是中国,盼望能同心建立教会,彼此服事,合一做天国的福音事工。

他强调,磐石浸信教会的中国群体事工一直处于被动,若非神带领韩国宣教士奠基工作并留下美好的榜样,以及其他牧者的鼓励、劝勉,确实难以前行。近期,中国群体不断涌入大马,中国的福音禾场更迫切需要收割。他承认,服事中国群体没有固定方程式,实践真理乃是最重要的属灵原则。教会固然可以选择更轻省的方式——不理会或由他们离去,但谭牧师却领受到神的心意:祂要教会学习更深的功课——彼此舍己、接纳!

不管是本土华人,还是中国迁居群体,本是同根生,都是散聚一族——在不一样的时代,迁居到异乡,落地生根。地上的家,是暂时的;不管在何处,“天国子民”才是我们永恒、不动摇的身份。在耶稣基督里,我们都是一家人!


匿名受访
🔵 李强与茉莉(化名)
李强与茉莉
李强和妻子茉莉来自相当传统的教会,信仰根基牢固。考虑到孩子的教育及未来,他们决定来到马来西亚。离开家乡时,他们背负极大压力,因为当地年轻人是很少出去的,加上李强在教会有许多服事,大家都不赞同他们离开。
初到马来西亚,不仅要面对新的环境文化和语言,还要面临经济的压力和育儿家庭的挑战。他们去过两三间教会,选择来到一间离家和学校最近的;而正好孩子同学的家长邀请他们参加的“家庭牧场”,就属这间教会。在教会,他们一样面临很大挑战,从崇拜的模式到讲台信息,都与原先在国内有很大不同。前面几年,他们一直很难在教会找到认同和归属感,但依然努力去适应,妻子甚至因各样的压力陷入重度抑郁!他们真的很需要帮助,却在异国他乡找不到真正可以帮助到他们的人。
相对于教会,那段时间,他们参与的“家庭牧场”则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爱和关怀。弟兄姐妹彼此关怀照顾,一起吃饭、分享、敬拜,有家的感觉。牧者夫妇是一对来自韩国的宣教士,他们一直委身在这间教会很多年,虽然他们的华语并不好,不能深度沟通和交流,但他们一直身体力行,用行动和祷告表达爱和关怀。这应该是一直支撑李强夫妻留在这间教会的原因之一。
李强和茉莉回首来马来西亚这些年,神把他们带到这间教会,这六年多,他们走过最艰难和低谷的时期,虽然从人那里似乎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帮助,然而神却不会错,最终把他们带出低谷的是耶稣。他们学会了如何依靠神而不是依靠人。
茉莉说,神拓宽了她的眼界,才发现自己原来的信仰是比较狭隘的。“虽然我不太喜欢律法,但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律法主义的一个人,所以我活得很割裂。” “神把我们带到这里,这间教会,他们是如此的真实,我们发现他们在教会是怎么样一个人,在生活中就是怎么样一个人,这和我们在国内教会感受到是很不一样的。”“如今我才感受了什么叫做在基督里的真自由!”
过去的教会,属灵教导虽然好,但所学习的道,却跟实际的道差距甚远,两者似乎是分裂、难以实践的,他们也察觉,过去自己一直活在“律法”里。以前的教会,崇拜只唱圣诗,坐、站都非常严肃,唱诗也不会拍手,衣裙长度都有严格规定,这些教会传统不自觉中就渗到生活各个层面。李强说,现在他们学习让身心灵更“一致”——头脑下降一些(知识),身体和感受再上升一些,让自己“回到真实”。虽然至今还有些地方无法适应,但他们愿意学习调整自己,也包容他人。
这6年来,他们的牧场小组因着中国家庭不断加入,已经分了三次,而他们夫妇在2020年也成了新牧场的牧者。那对韩国宣教士夫妇在一年前已回国,但他们留下很好的榜样,让他们可以效法,一直延续这一份“牧场精神”——即便语言不同、文化有差异,但活出来的那份耶稣的爱,是可以跨越这一切障碍!

🔵王富与清清(化名)
王富与清清来到马来西亚,一方面因工作调动,一方面是为孩子教育。跟李强夫妇情况相似,他们也无法适应教会的讲台信息;至于唱诗敬拜,倒觉得很有活力,可以接受。
然而,使人纳闷的是,教会在关心和了解新人方面,行动稍为迟缓。相对从前的教会,只要有新人,牧者很快就会约谈,先了解他的信仰背景、事奉经历,若是基督徒,很快便安排事奉岗位,这样新人就很快融入教会;若是初信徒,也会安排他上课程,提升他。
王富夫妇来了教会一段时间,与许多弟兄姐妹还是彼此不认识,也没有太多情感交流,再加上上述原因,没有融入感、参与感,更使他们像是来教会“做客”,觉得心里很难受。当时,他们也有各种想法:也许大家认为反正我们不会久留,所以就没花太多精力在我们身上?
过了一段时间,教会开了课程,王富夫妇积极参与,慢慢与弟兄姐妹有了更多连接。同时,他们也继续参加牧场。清清说,以前在国内没有这种牧场的形式,多是讲《圣经》、较“属灵”的;但牧场让大家有机会彼此分享,也有情感交流。
长时间深入接触,王富夫妇也看到了教会的优点——比起讲台天花乱坠,有牧者心肠的服事者更难得。他们也发现,近年教会风向转变,更关注不同群体的需要,整体氛围更融合了。清清说,现在他们已走过“灰暗时期”,能留下完全是神的恩典。现在教会里有很多小羊需要牧养,一些课程也动起来了,目前夫妇俩要做好的是连接的工作,像串珠子一样把下面的珠子(新来的小羊)串起来,以后希望教会能更好地带领他们。

🔵 匿名受访:刘燕
刘燕
刘燕是一名陪读妈妈,她认为,一些本地人主观以为中国人都是富有、素质不高,也不需要帮助的;然而,有些人其实是卖了房子出来,是孤注一掷的。她认识一些家庭,因为经济困难而不敢参加教会小组,免得有人情方面的花费。
刘燕不否认,中国群体也有自身的弱点——比较敏感、脆弱、挑剔,尤其新来的人,会有一种恐惧和防备心理,与人建立关系,需要有足够的安全感和爱。但一方面,本地人向他们伸援手时,又要小心不越界,以免被误会为探听隐私或欺骗他们。就因为种种误会,本地人与中国人关系一直无法连接上。
刘燕刚来马来西亚时,有许多不习惯之处,像在中国,孩子在公众场合玩乐吵闹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她发现在这里大家更喜欢安静,所以她觉得需要适应以及改变自己从前的习惯。她希望大家能多包容中国人,他们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学习和改进。刚来马时,她与教会弟兄姐妹一直像同事关系,只是周末见一见,直到2022年的家庭营,才开始跟教会连接上,彼此有更多情感交流。
她认为关系和帮助都应该是慢慢推进的,近来她也意识到自己需要主动与人建立关系,因着在主里建立的安全感,去爱身边的人。
分享: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