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整理:许琼满
受访者:(一)陈舒怡 (二)吴莲珠
采访(一):陈舒怡
带职师母——职场、教会与家庭
刘学谦传道与陈舒怡师母合影
陈舒怡,原道堂传道人刘学谦的妻子,同时也是一名物流公司经理。
在修读硕士期间,舒怡应聘为李健安牧师的秘书。她选择到福音机构开始第一份工作,是希望在未受世俗价值观套牢时,学习以服事为先;只要衣食无忧,不追求一定要有高薪。
职场追求:从福音机构到物流行业
之后,她到新加坡工作,投入与所学专业无关的物流行业,在陌生的领域从零开始学习,让她感到非常吃力。加之新加坡对外籍员工存有歧视,当地居民大多也不好客,让她倍感孤独难受。或许正因如此,婚后,舒怡和丈夫热衷于接待朋友;尤其在疫情期间,敞开家门,接待无法返乡的马来西亚青年,其中不少是舒怡的同事;借此与非信徒建立关系,并带领他们走进教会。
当学谦即将回马牧会,舒怡开始心慌,向一位师母了解如何适应教会对师母的期望。根据这位师母的分享,教会对她并无特定要求,而是让她自由选择服事。舒怡听后才释然。如今,舒怡所在的教会也未强制规定,她就按自己的兴趣参与服事。
在新加坡的经历固然艰辛,却让她对信仰有更深刻的体会。职场上,她的英语能力也大幅提升,并发现物流行业的潜力。回国后,她继续往这行业发展,已两度升职。看到舒怡在工作中获得满足,学谦亦支持她的事业。在教会,她带职事奉的身份未曾遭到异议。
从文字事工到少年团,按才受托
舒怡热爱阅读,且念的是中文系,对文字有较高的敏锐度。大学时,她积极投稿到《天火》季刊,后来还加入《天火》和《道声》的采访和校阅。
学谦最初牧会时,教会只有他一位传道人,舒怡便分担少年团事工;从无规划到系统管理,逐步策划内容与岗位分工,并加强沟通和跟进。有些人觉得这些工作相当繁琐,她却因为受过职场训练而乐在其中。
少年团课程
门徒小组
除了培训少年参与服事,她也曾安排补习,帮助他们提升语文能力。她不希望他们以热心服事为由而荒废学业,更不希望家长因学业问题阻止孩子参与教会。
刚开始,少年团服事占用她周休时间,让她感到疲惫,难以适应。但渐渐地,和少年人建立了信任关系;他们会主动与她分享心事,并且更愿意参与服事。“我觉得上帝透过我在他们当中动工。”看到他们在基督的爱中成长,是她持续服事的动力。
除了少年团,舒怡也曾带领小组、参与敬拜团。无论哪一项服事,她都按兴趣选择,而非由他人决定、勉强而为。
主日崇拜-儿童主日 敬拜团
师母身份带来的人际成长
舒怡成为师母后,很多会友也主动找她聊天,让她认识更多会友,并学会聆听他人,按对方需要给予回应。
另外,当教会同工发生纠纷,舒怡也会出面安抚,并提供引导。“我不是命令他们,但他们会听从我的建议。”这让舒怡意识到,师母身份带着一定的权柄。亦因此,有些会友会请求她出面解决问题。对此,她的“三步曲”是:先聆听,后安抚,再转达给教会领袖;不会直接插手干预。
师母的孤独与支援
舒怡认为师母和传道人一样,有无法与会友分享的孤独。因着身份不同,会友较难理解牧者的处境。她担心,与会友分享私事,对方可能出于好意,寻求他人帮助,导致事情流传出去。她无法确保听到的人都能成熟面对流言。
对舒怡而言,会友若想关心她,可以先观察,但不要过问太多私事。事实上,当有会友表达同理时,她便已深受安慰。在小组中,舒怡愿意接受组员代祷,但她会提醒组员不要泄露代祷内容,以维持彼此的信任。
其实,师母的孤独也非无以排解。学谦神学院的同学——其他牧者家庭就是他们很好的支持。他们偶尔会一起聚餐,分享生活,并互相代祷。另外,舒怡认为属灵长辈(如神学院老师、婚前辅导牧师)的陪伴和建议,也是牧者家庭非常重要的属灵资源。
在支持与放手之间,经营夫妻关系
在日常中,舒怡与学谦保持良好沟通,尊重彼此的意见,并尽量达成共识。她认为,妻子不必事事较真,尤其在家务上,她更倾向于鼓励而非挑剔。“我会夸他洗厕所最干净,也会在外人面前大方承认厨房由他掌管。”她相信,有了肯定和赞美,丈夫会更乐意分担家务。此外,学谦每次出差,舒怡不会帮他收拾行李。“虽然我可以做,但我觉得适度放手,丈夫会更加成熟。我不希望有一天我离开了,他连自理能力都没有。”
面对学谦的忙碌,她偶尔也会抱怨,但她提醒自己“不要成为拦阻上帝事工的女人”。她认为教会与家庭的平衡,关键在于丈夫是否愿意给予妻子足够的关爱。“比如,学谦会安排时间陪我吃饭。当我感到被爱时,就有力量去支持他的服事。”
重思师母身份:超越标签,为爱委身
在舒怡看来,作为师母——重点不在于能不能有自己的事业,而在于是否追求神的心意。她认为,师母可以按照个人恩赐选择合适的事奉岗位。无论从职场、教会、婚姻来看,舒怡认为《圣经》对师母和一般基督徒的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师母和传道人在教会往往被视为榜样,因此她在教会中会尽量展现成熟理性的一面,以免绊倒会友。
面对有意成为师母的姐妹,舒怡会先了解对方的顾虑,并借着分享经历,让对方了解其中的挑战与恩典。最后,她会问对方:“你愿意为了爱他而接受这份呼召吗?”
采访(二):吴莲珠
身兼牧师与师母,她的核心身份是什么?
2025年,与丈夫吴常健牧师在山打根思恩堂合照
“要访问师母?你可能找错人了。我很少记得自己是师母……”吴莲珠牧师笑着说。
她是山打根卫理公会思恩堂吴常健牧师的妻子。在成为师母之前,已蒙召成为传道人。
神的预备:呼召、装备、婚姻
在一次讲道中,讲员呼召愿意接受装备、事奉神的人站起来接受祷告。莲珠深受感动,尽管当时还不了解神学为何物,却毅然踏上了回应呼召的旅程。之后,她进入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读神学,后在母会高渊福音堂牧会两年。
马圣毕业,与同学及校友留影
随后,她受邀加入文桥,负责函授课程。除了寄送教材、批改作业,她也协助书信和电话辅导。在此期间,她结识了吴常健。两人因共享事奉神的心志而携手同行。
为了更深地装备自己,莲珠前往台湾华神攻读道学硕士。尽管相隔两地,他们仍保持稳固的关系,并在她毕业时结婚。婚后,常健到新加坡神学院受装备,后来又赴香港建道神学院攻读硕士。莲珠皆随行。
2001年华神毕业,与母亲及吴献章老师合照
在香港,莲珠本无意继续进修,但因着辅导的需要,她希望接受专业装备。然而,香港高昂的学费让她犹豫不决。上帝奇妙地预备,一位姐妹主动资助她三年学费,让她得以在香港伯特利神学院顺利完成基督教婚姻及家庭治疗硕士课程(MFT);不仅掌握辅导技巧,也透过实习积累经验,使她更有信心帮助他人梳理问题。甚至有非信徒也向她寻求婚姻辅导,由此成为她传福音的契机。
毕业后,他们再次回到沙巴卫理公会,而她也正式受聘为牧师。
2013年在香港伯特利的毕业照
服事的突破与泉源、挫折与安慰
他们并无子女,身兼师母+牧师双重身份的莲珠,得以全时间投入事奉。她的服事涵盖讲道、带领团契、主日学教导、门徒课程、灵修录音、探访和关怀。原本性格内向的她,在服事中突破自我,学会主动关心他人。另一方面,她也会适时退到后方,享受安静的时光。她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选择专注于自己能做的,并将无法掌控的交托给神。唯有如此,她才能持守喜乐,不被服事的重担压垮。
谈到灵命成长的关键,莲珠毫不犹豫地回答:“灵修。”她热爱每日的灵修时间,因为在其中她能真实地遇见神。“透过灵修,你会看到神的心意,神爱人的那一份情,祂的那种付出。我们这么烂,这么糟糕,这么样的不堪不配,祂对我们的爱却没有改变……很多祝福和事奉的能力,都是从上帝的话得着。”灵修不仅滋养了她的灵命,也成为她多篇讲道的来源。因着上帝的话先成为她的力量,她才得以用同样的信息去祝福弟兄姐妹。
对莲珠而言,最大的挫折感并非来自师母身份,而是看到会友的灵命成长缓慢。她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陪伴、教导、鼓励,有时看不到明显的改变,会让她感到无比沮丧。
在低落时,常健会鼓励她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而当常健陷入沮丧时,她也以同样的方式安慰他。他们敞开心扉分享挣扎,并通过祷告和沟通共同寻求神的引导。这种彼此扶持的关系,使他们能在挑战中坚持服事。
秉持结婚的初衷
吴莲珠牧师近照
她坦言,刚结婚时,也曾因争执陷入冷战;然而,他们常常提醒自己:“我们结婚不是为了争吵,而是因为彼此相爱。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努力把最好的给对方,而不是让负面情绪影响我们的关系。”
基于此,他们选择冷静与包容,透过对话来解决矛盾。凡是无关紧要的事,莲珠都愿意顺从(不止对丈夫,还包括其他人),以和睦为优先。如今即便发生冲突,他们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沟通。
师母——神的儿女、牧师的帮助者
莲珠从不刻意强调自己的师母身份,她认为自己首先是神的儿女、神的仆人。她不在意自己是否符合大家心目中的“完美师母”,而是专注于如何牧养会友的灵命。
对于考虑嫁给牧师的姐妹,她的建议是:成为师母需要面对各种期待(无论合理与否)。但若是出于对神的回应,这将是一段值得投入的旅程。因为师母是神为牧师预备的好帮手,能陪伴他回应呼召,共同承担建立教会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