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近期文章 » 刊物 » 先读为快 » 【文桥季刊207期】而连突基督教会,20年栽培20多名会友献身全职事奉(15.04.2025)

【文桥季刊207期】而连突基督教会,20年栽培20多名会友献身全职事奉(15.04.2025)

受访/资料与照片提供:韩亚绍(而连突基督教会)
采访、整理:又青
福音禾场“工人荒”,一直是教会共同面对的困境。而在1970至1990年代,彭亨而连突基督教会(Jerantut Christian Church)曾连续栽培了许多优秀主仆。
青年进修会(1976年;波德申)
个人布道训练营(1979年)
受装备的二十几名青少年会友,后来都献身事奉,前往世界各地为主工作,他们当中包括:牧者传道、宣教士、神学院院长、福音机构同工、教会领袖等等。是什么动因,使这五六十人的小教会,成为当时栽培最多工人的教会之一,带领不可计数的灵魂归主?
历年奉献全时间服事者:

No.

姓名

现况

1

刘金兰传道

美国牧会

2

陈天才牧师

新加坡牧会

3

徐国荣

曾在马来西亚学园传道会服事

4

林月仙

曾在马来西亚学园传道会服事

5

林加东牧师

美国牧会

6

林加冕传道

纽西兰牧会

7

苏茶牧师

(退休牧者)

8

萧添贵牧师

(退休牧者)

9

蔡常成传道

马来西亚学园传道会同工

10

陆世娇传道

海外基督使团(OMF)中文事工主任

11

陈莲筠传道

-

12

杨克蕊传道

-

13

杨克聪牧师

马圣神学院讲师

14

谢木水牧师

新加坡神学院院长

15

洪运昌牧师

-

16

郑爱齐

80年代往吉隆坡发展,今在英文教会事奉

17

郑立志

80年代往吉隆坡发展,今在英文教会事奉

*因资料从缺,尚有名字未记录。
而连突基督教会背景
1948年六月,马来亚政府为打击马共,实施紧急法令,并在1950年严厉执行,设立450座新村,将森林边缘或偏僻乡区华裔强迁至铁蒺藜的围栏里。1951年,中国内地会(现称“海外基督使团”- OMF)领袖赖恩融(Lesli Lyall)初访马来亚考察,见许多背负迁居伤痛的华人仓皇失措,亦从未听闻福音,因此呼吁宣教士前来马来亚,与居民同甘共苦,建立新社区,并教导孩子,提供实际帮助。许多宣教士回应呼声,投入新村福音事工。
1954年7月,内地会南马区总监穆福新(G.Percy Moore)前来而连突,计划开拓教会,成功寻得一间废置教员宿舍作为宣教士住址和布道所。1955年,内地会首派宣教士慕彼得(P.L.Murray)夫妇前来而连突双溪仁新村宣教。
1955年至1964年,每当内地会宣教士因故离开而连突,就又有下一位宣教士前来接棒,而本地信徒一直从旁配合协助,包括带领主日学、祷告会等。
1964年,国家政局变更,开始限制宣教士签证。当时内地会南马总监邓茂登前来双溪仁巡视时说,内地会日后将无法继续差派宣教士前来协助教会扩展。教会需要自立自养了。当时,教会仅有十多名固定信徒。
隔年,内地会仍差派两名宣教士前来服事一年,与信徒同工传福音。
早期宣教士
1966年,香港的张惠兰传道前来服事。1968年,张传道离开而连突;而内地会虽没有再差派宣教士,但仍不时派人巡视教会至1974年。
1969年至1975年中,开始有本地传道人受聘,从外坡来到而连突牧会。当中,有的是从内地会创办的基督徒训练中心毕业。
领袖以身作则,带动青少年事奉
1975年,新加坡神学院毕业的吴端杨传道夫妇前来而连突基督教会牧养。受访人韩亚绍就是当时众多受栽培的青年之一,他说:“吴传道牧会5年,栽培了很多年轻人,后来很多都献身成为传道或牧师。”
吴端扬孙贤芝夫妇
1982年,其中一位受栽培的青年陈天才,自新加坡神学院毕业后回而连突服事一年。1983年,则有赖博麟传道前来接续工作。

吴端扬传道与赖博麟传道牧会期间,共有约20名青年受装备,后来献身事奉神。而连突地方小,就业机会少,除非经营家族生意,否则年轻子弟中学毕业都纷纷到外地求学、工作。因此,这些受栽培的青年,以后多数留在外地服事。

吴传道和赖传道激励青少年事奉,采取的最佳策略便是“以身作则”,而非灌输许多大道理。韩亚绍回忆起吴端扬传道,出现的总是他落力服事的身影。吴传道刚到而连突不久,便开始中学生团契。每周五中午十二点,学生放学,他就站在门口邀请学生参加团契。

1977年,吴传道因教堂场地宽阔,又看见社区的需要,便在大堂开办幼稚园,同时传福音给家长。起初,幼儿园倒贴经费营运,后期学生越来越多;至2023年,课室已增至8间。当时,学生最多有220人,几乎而连突大部分上学的幼童,都集中在这里。

为了培训青少年,吴传道经常鼓励青年人学习传福音,在团契中讲道。同时,邀请学园传道会同工前来训练信徒传福音。

后来,他看到双溪日力(Sungai Jerik)和峇都峇赖(Batu Balai)的需要,又带着教会一班年轻人前往传福音,开布道所。前者距离而连突一小时车程,后者则半小时。他们逐家布道,邀请小孩来主日学,每个月轮流在两地举办家庭崇拜。除了布道所,吴传道也带队到医院、感化院、戒毒中心布道,并举办学生团契和生活营。

当时,有一些中学教师协助而连突基督教会中英两部的事工。这时期的栽培训练对信徒有极大影响力,当中百分之六十的青年团成员后来献身,全职事主。而儿童主日学,也多达两百人,福音车从一辆添购到三辆,才足以应付接载学生。
主日学庆生会(1989年)
1983年,赖博麟传道接过牧会棒子,传承现有事工。当时,教会已有固定会友,赖传道不时举办讲座会及训练会,提升会友的事奉能力。他也鼓励教会圣工人员到外地参加各种讲座会和训练会。1989年,他开始成人主日学,帮助基督徒熟悉《圣经》。同年,教会设立神学助学金,让有心志读神学者申请。
1994年6月,赖传道向执事会递交辞呈,离开服事了11年的工场。
赞助念神学,毕业禾场自由去
在这群受栽培的青年当中,韩亚绍算是特例——多数青年往外跑,在外头服事;但韩弟兄却留在而连突,尤其教会没有固定传道人期间,他负责部分讲台信息,甚至主持丧事或圣餐仪式,以及各种事工策划。曾任马圣院长的陈金狮牧师,某次指着韩亚绍说:“而连突出了那么多传道人;你呢,就是照顾而连突的。”因此,韩亚绍自年轻服事至今,担任过教会主席与执事,直到近年退休,可谓“无名传道人”。
韩亚绍自年轻服事至今,担任过教会主席与执事,直到近年退休,可谓“无名传道人”。(陈水英摄)
还有一名爱主的弟兄,曾进入神学院受训,却因无法适应而停学。然而,他一心一意想为主开设教会,传福音。后来,他真的奉献资金,开设了一间教会,聘请传道人牧会。
吴端扬传道与赖博麟传道凡事亲力亲为,带头行动,为教会青年立下良好榜样,也让青年“做中学”。许多青年人受鼓励,也参加过几次退修会,心中感动,早想过要献身服事主。他们当中,有的工作赚了钱,自费到马圣或新神念神学;有的经费不足,就由教会补贴。
赖博麟传道
赖博麟传道负责领袖训练营(1994年)
韩亚绍解释,获赞助的青年,神学院毕业后可自由选择服事禾场,也无需偿还赞助费,许多人对此非常感激。他们也很怀念当年一起服事的日子,多年后仍常常回来看望弟兄姐妹。虽也曾有传道人回来协助教会,但小地方,流动性大,事工发展有限,加上教会本身已有足够事奉人员,因此最终他们选择到其它有需要的禾场。
韩亚绍认为,一间教会要栽培人传道服事主,最重要的是领袖做好榜样,用心服事,带领圣工,栽培年轻人。当年,许多人听见“献身”或“做传道人”,都认为是件苦差事,难免踌躇。然而,若一个传道人满脸笑容服事主,就完全不同——这是事奉主所得的满足与喜乐——事奉,也就不是想象中困难了。
2024年,而连突基督教会迈入设教70周年,福音种子成长,在各地开枝散叶,是教会最好的礼物。
分享: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