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近期文章 » 刊物 » 先读为快 » 面对资讯爆炸的新时代

面对资讯爆炸的新时代

 
受访者:伍锦荣博士
采访、整理:曾国森
伍博士以三个观点来看待这个资讯爆炸的新时代。
首先,庞大的资料库。老一辈的基督徒,资料来源较少,所以需要深入地挖掘,努力了解。新时代有很大的资料库,可是许多资料都很表面。
其次,五花八门的资料。因为网络泛滥,就好像是大杂烩,容易使我们分心,也不知道要怎么筛选资料。
第三,印象主义(impressionistic)同温层效应(Echo Chamber Effect)。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也有许多人通过网络迷因(Internet meme——指一夕间在网际网路上经大量宣传及转播,一举成为备受注目的事物,亦可称为网络爆红)来明白一些观念。有一些观念只是装腔作势(posturing),而没有深度的分析(in-depth analysis),看起来似乎有学习价值,但那只是因着同温层效应(Echo Chamber Effect),即是说:在一个网络的讨论里,由于没有人来挑战,也没有人对某个课题有深度的了解和深入的讨论。
每位基督徒都可以成为一名学习者;但更重要的是,如果神学知识无法帮助建立对神的信心,建立教会的弟兄姐妹,那么,我们所学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虚荣心。网络上有许多邪说(heretical ideas)和自由主义神学(liberty teaching),不但没有顺服神的心,甚至质疑和挑战圣经的权威。有些人的写作只是为了通过在学术界发表论文,取悦他人。很多的学术论文看似很耀眼,但无法建立人对神的信心。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和宗教的社会里;其中的佛教有着非常深厚及复杂的哲学系统,而伊斯兰教有着他们自己丰富的传统知识(intellectual tradition)和哲学思想,这个宗教在17世纪更是兴盛。
相比起来,马来西亚的基督徒显得较为肤浅,尤其在神学知识和文化哲学的分析。正是因为这样,回教徒不容易被吸引,认为没有必要去相信如此肤浅的信仰,因为他们觉得伊斯兰教承载了更丰富的内涵和知识。此外,新时代的世俗主义者(New secular thinker)以西方的社会理论来教导年轻的基督徒;这些理论多是不敬神的,也间接影响了新一代基督徒的思维。吴博士认为,追求敬虔与追求学问应是并行不悖,而非偏执一端。

神学的装备

在神学院的两三年非常有限。许多弟兄姐妹认为毕业于神学院后,就会有许多属灵知识。我们常说三年的课程很漫长,但罗马天主教需要至少七年来完成他们的基础神学课程,如果要成为神职人员,需要额外的六至七年。所以我们需要谦卑,用神的话不断地装备自己。
神学的装备也需要配搭属灵的行动,因为我们所学的神学知识,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亲近我们的神。
据伍博士的观察,英文教会信徒比较务实,并提倡灵恩运动。很多英文教会领袖是商人或企业家;他们不喜欢谈太多神学观和理论,而是以“企业理念”来经营教会。华文教会的基督徒是比较“接受型”的,因为保留着中华文化儒家思想里的“士农工商”观念,所以较为尊重学者、牧者和神学院的老师。

应该怎么做?

伍博士提出“资料(Information)与整合(formation)”——资料指的是随手可得的神学资讯;当中包含一些未经编辑的文稿,可能不值得我们花时间。一般上,我们不会深层地分析所得到的所有资料,而只会看了之后,摘录一些我们想看的内容;所以,新一代年轻人需要深入并认真地对待泛滥的资讯,资料和整合的平衡是非常挑战的。
以前的神学采取的是一种修道院形式(monastic model),大家以一个共同体的观念一同迈进。而现在,许多人觉得我们只需上一些网络课程就可以了。但如此,我们就缺少了可信的共同体;此外,我们也缺少了彼此造就,在属灵上相连接的机会,就如《箴言》27章17节所说,“铁铁,磨出刃来”。如果我们无法在属灵上彼此连接,又何谈彼此服事?
分享: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