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福音版 » 那只船上,有个掌舵人

那只船上,有个掌舵人

受访:王清泉
采访、整理:又青

三兄弟下南洋各走各路

经历了那么多,最终,他还是豁了出去。
南来的时候,三兄弟同坐一条船,风雨飘摇中挤满陌生面孔的船舱、十七岁那张卖身契,都是生平第一次所见。想象那三兄弟,或许是一路无话,想着去世的父亲,想着将来南洋苦工打拼的情景。船只平安靠岸,他们一个去了吉隆坡,一个去了新加坡,他自己去了森美兰瓜拉庇劳,各走各路,再无联络。

他第三的儿子王清泉,八十五岁,女儿孙女搀着他来到相约地点。他们带着两幅黑白照,王清泉指着相中人,说:“这就是我爸爸,王联增。” 另外一张,一个女人梳头系髻,眼神深邃,这是清泉的妈妈,郑桂。郑桂的养母是娘惹,她从小说的是马来话,嫁给清泉的爸爸后,学起福建话,也不穿娘惹装了——跟南来的丈夫一样,从熟悉的,到陌生的文化,因环境变迁,硬生生转变了过来。

宋尚节布道会归主

王联增少年失父,养育儿女自有一套方式,王清泉说,父亲向来不多话,刻苦耐劳,埋头苦干,给孩子的教育就是身教。他二十岁从森州到甲,任职脚车店,继在野新经营脚车商及汽油站。后来业务扩展,购置树胶园,从事种植业,兼置屋业——在孩子眼中,烙下勤奋、坚毅印象。他有八名子女,他给孩子的教育,多是经济支助,大儿子曾去中国留学,回来教书;幼子也完成了中小学,次子跟王清泉,读完书就跟着父亲工作。
三十年代,宋尚节博士在马六甲、槟城、苏门答腊、实兆远等地布道,传基督耶稣的福音,王联增就信了。记忆里,爸爸因为不识字,不太会看《圣经》,但他去教会,安安静静做了礼拜,听了道,然后回去做工。他不太会跟孩子说耶稣的事,但很热心支持教会事工需要,只要有短缺,他二话不说掏钱奉献。清泉说:“爸爸常挂在嘴边,说要给一点教会。”

四代基督徒传承信仰

王清泉(中)与女儿(右)、孙女(左);这基督徒家庭延至今天已第四代。
王清泉跟父亲一样,年轻时忙碌工作,油站二十四小时运作,星期天也无法上教会。直到退休,才每周固定到马六甲基督教卫理公会做礼拜。而那个时候,他们从野新搬迁到马六甲已经一段时日。如今,王清泉的儿孙,不必再经历父辈的挣扎,从小自由上主日学,去教堂,这基督徒家庭延至今天已经第四代。
1979年,王联增安息主怀,享年89岁;太太比他早12年离开。生前,他嘱咐把四间位于马六甲市区Kampung Jawa买来的店屋,分别奉献给马六甲卫理公会和野新卫理公会,孩子们无人反对。现在有的店屋已经出租,改作精致咖啡馆、民宿。

 

四间位于马六甲市区Kampung Jawa买来的店屋,分别奉献给马六甲卫理公会和野新卫理公会。
改装后的店屋,人潮纷至。

 

得到最大的财富

马六甲基督教卫理公会郑建发牧师说,王联增弟兄在野新颇有名望,一篇收录在王氏宗亲协会纪念册的《王联增先生事略》写道:
“氏宅心忠厚,为人乐善好施,举凡社会慈善公益教育事业,屡慨解义囊,深得社会人士之钦仰,咸誉为慈善之长者。”
王联增白手起家,蒙主赐福,家庭温饱,子孙后代能跟随遗训,走在主道,是他的安慰。回想十七岁,大海中船只乘浪前进,明日如何,还不知道;靠了岸,兄弟却从此分散;孤身只影耐劳辛勤,成婚组织家庭,发展事业;最终认识了赐永生之主——得到最大的“财富”。是宋尚节博士引述的哪段经文打动他?是神什么时候向他彰显了能力与作为?他都没有说过。但他愿意把辛苦积攒的,又无私奉献出去,必定有个理由——那只船上,一直有个掌舵人。

 

分享: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