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沉默”吗?——从《默杀》反思信仰的责任(03.04.2025)
文:林守恩
引言:你会选择哪一款耳机?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家电子商店,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耳机。有的主打“降噪功能”,让你在地铁里也能安享宁静;有的则强调高清音质,让音乐的每一个细节都震撼人心。销售员热情地向你推荐:“这款耳机可以完全隔绝外界噪音,让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听上去不错,对吧?但问题来了——如果这世界正有人需要你去聆听、回应,但你因选择性的“听而不闻”,你真的就如此彻底“沉默”吗?
图源:网络
我最近看了电影《默杀》,它让我对“沉默”这件事有了新的思考。影片讲述了一起校园霸凌事件,在这起悲剧中,不仅有施暴者和受害者,还有许多旁观者——那些选择保持沉默的人。他们可能有害怕、无力、冷漠的理由,但他们的沉默,最终让一场可以被阻止的悲剧演变成无法挽回的结局。
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许多情况,我们是否也常常因为害怕、无奈,甚至只是觉得“这不关我的事”,选择了不作为?但真正的问题是,沉默真的能保护我们吗?它真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仅仅是一种逃避?圣经又是如何看待沉默的呢?
沉默,真的能换来平安吗?
《默杀》以一所女子中学为背景,揭露了一场令人窒息的校园霸凌事件。故事的核心人物——受害者陈语彤,本是一个安静、乖巧的女孩,但因为同学的恶意排挤,她在学校遭受了长期的欺凌。当她试图寻求帮助时,身边的老师、同学、甚至母亲都无力保护她,最终导致她的悲剧命运。
电影中最让人心寒的,是那些明明知道真相,却选择沉默的人。例如,方觉众,他是一名牧师,但在面对校园暴力时,他没有挺身而出,而是选择了“和稀泥”,试图用温和的方式平息事件。他或许认为,这样可以减少冲突、保持自己的安全,但实际上,他的沉默反而让施暴者变本加厉,最终导致悲剧发生。圣经说:“所以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雅各书》 4:17)这节经文清楚地告诉我们,知道正确的事却不去做,本身就是一种罪。当我们对身边的不公视而不见,对需要帮助的人保持沉默,我们其实是在助长罪恶的蔓延。
但我们真的可以一直沉默下去吗?沉默,真的能让事情变好吗?
为什么人们会选择沉默?
电影中的人物选择沉默的理由各不相同。有的人是不愿惹麻烦,像学校的领导层,他们害怕丑闻影响学校的声誉,于是选择压下事情;有的人是害怕权势,像陈语彤的同学们,他们即使看见了不公,也不敢站出来,因为害怕成为下一个被欺负的对象。甚至,连受害者本身也选择了沉默,因为她发现,不管自己怎么求助,世界都像戴上了一副降噪耳机,对她的呼喊充耳不闻。
圣经所记载的彼得,在耶稣被捕时,也曾有机会站出来承认自己是耶稣的门徒,但他却在压力下选择了三次否认主。他害怕被牵连,害怕被审判,于是他沉默了,甚至撒谎说:“我不认识那个人。”(《马太福音》 26:69-75)
但沉默真的能带来安全感吗?彼得的沉默并没有让他感到更安心,反而让他陷入深深的懊悔。电影中的人物也一样,他们以为不发声就能保全自己,但最终,每个人都被自己的沉默所吞噬,受害者没有得到救赎,旁观者也因此背负了沉重的良心责备。
那么,面对不公和黑暗,我们究竟该如何回应?
耶稣的榜样——真理不能沉默
与电影中沉默的旁观者不同,耶稣在面对罪恶和不公时,从不选择闭口不言。祂敢于挑战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敢于触碰社会的边缘人,敢于在强权面前坚持真理。即便是在被钉十字架的那一刻,祂仍然为迫害祂的人祷告:“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加福音》 23:34)
耶稣没有选择沉默,而是用爱和真理回应了世界的黑暗。祂的声音没有被淹没,反而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呼喊,至今仍在改变无数人的生命。
那么,我们呢?我们有什么理由继续沉默?
信徒该如何回应?
如果你看完《默杀》,你可能会问:“我能做什么?我只是个普通人。”但正如圣经所说:“你当为哑吧开口,为一切孤独无助的人伸冤。”(《箴言》 31:8)我们或许无法改变整个世界,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当你看到有人被欺负,你可以选择站出来,而不是做个冷漠的旁观者;当朋友陷入困境,你可以选择倾听,而不是戴上“降噪耳机”。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耶稣的榜样,成为真理的见证者。或许这很难,但请记住,你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神应许我们:“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希伯来书 》13:5)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祂都会陪伴我们,给我们勇气去发声,去行善,去为正义而站立。
结论:摘下耳机,听见真理
《默杀》这部电影让我看到,沉默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平安,反而可能成为罪恶的共谋。圣经告诉我们,真正的平安来自于认识真理,来自于愿意站出来“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弥迦书》 6:8)。
如果你曾经因为害怕而沉默,如果你也渴望找到真正的答案,不妨试着认识耶稣。祂是唯一愿意倾听你、理解你、拯救你的那一位。
你愿意摘下“降噪耳机”,听见那位创造你的神,对你温柔而坚定的呼唤吗?